如果不是張安國叛宋降金,南宋的開禧北伐能夠把金人趕出中原嗎?
你搞錯了,張安國叛變,耿京起義是發生在1162年的時候,也就是對應的隆興北伐。
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隆興北伐的時候,宋軍可不可能獲勝呢?
毋庸置疑的是隆興北伐是宋金對話中對宋最有利,對金最不利的時間段。首先采石之戰中,金國主力被宋軍擊敗;其次金國在海陵王時期內憂很大,各方勢力崛起;三是金國開國衍慶功臣已經被誅殺。
不過隆興北伐的真實情況十分打臉。隆興北伐宋軍被金軍一路抽到長江邊上,主力基本被全殲,亡國有日。
金國之所以在開局不好的情況下實現大逆轉,最主要的原因有兩條。
一是金軍調動東北的主力部隊南下,在金軍女真主力面前,李顯忠顯得力不從心,加上前線將領不和,金軍輕松全殲了宋軍主力,深入數百里如入無人之境。
二、金國完顏雍與民休息的政策,完顏雍執政之后開始廢除了海陵王時期的暴政,這也是耿京叛亂被迅速平定的根本原因。完顏雍的政策讓漢人開始加入到金軍中共同抵御侵略者。
樓主可能對這兩個歷史事件沒有搞清楚,張安國叛宋降金發生在公元1162年,那會南宋還處于高宗紹興三十二年,而開禧北伐是公元1205年宋寧宗朝開禧元年發生的事情。再說張安國叛宋降金只是發生在高宗紹興年間北方義軍中的一個事件,整體來說,不會對當時金強宋弱,南宋偏居長江以南半壁江山的形勢有什么大的影響。
發生在公元1205年開禧元年的開禧北伐,當時大的形勢確實對南宋來說是很有利的。金主璟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內訌迭起,北邊部族又屢犯金朝邊境,在連年征戰中士兵疲敝,國庫日空。而南宋當時的皇帝宋寧宗不滿金朝的蠻橫要求,崇岳飛貶秦檜,主張對金人用兵。公元1205年五月,宋寧宗下詔北伐金朝,史稱“開禧北伐”。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伴_禧北伐”,由于當時主持北伐的丞相韓侂胄準備不夠充分,而金軍早有準備,所以宋軍發動的進攻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金軍乘勢南下,致使南宋不得以與金朝求和,于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訂立“嘉定和議”,讓南宋付出了比之前更慘的代價。
顓頊的后裔建立了哪些國家?
高陽——帝顓頊初封國。《元和郡縣志》:“高陽故城,在雍丘縣西南二十九里。顓頊高陽氏,佐少昊有功,受封于此邑?!备哧柍?,又名高陽聚、高陽亭,在今河南杞縣高陽鄉。
鄚國——《中國姓氏詞典》:“莫,以國為氏。據《姓考》云,古有鄚國(在今河北省任丘縣北鄚州鎮),其后有莫氏?!薄吨袊帐掀鹪础?“莫姓出自高陽氏,是顓頊之后。顓頊曾筑有鄚城,其地在今河北省任丘縣。”
崇國——《中國歷史大辭典》:“崇,相傳唐(堯)、虞(舜)之際,為鯀的封國,在今河南嵩縣北?!滨叄垲呿?代孫,夏禹之父。
昆吾——《元和郡縣志》:“濮陽縣[3],本漢舊縣,古昆吾國,即帝丘,顓頊之墟。昆吾即夏諸侯,為五伯之首。”帝顓頊玄孫陸終,生六子,長曰樊,己姓,受封于昆吾國,在今河南內黃縣南部大城村顓頊故城。《國語.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諸國),董姓鬷夷、豢龍(諸國),則夏滅之?!敝T國皆已樊之后。
顧國——《姓氏追根尋祖》:“顧,傳說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玄孫陸終(之妻),一胎生下六個兒子,長子樊……有一支封于顧國,夏時一直為諸侯,地位較高。”顧國,在今河南范縣東南。
蘇國——《姓氏追根尋祖》:“昆吾子被封于蘇,為蘇侯?!薄掇o?!?“蘇,古國名……己姓,曾為夏所滅,商與西周時復存。春秋初年又滅,后又續封,建都于溫(今河南溫縣南),亦稱溫。”
溫國——《中國歷史大辭典》:“溫,周(京)畿內國。子爵,己姓……周武王時‘蘇忿生以溫為司寇’。在今河南溫縣西南。春秋初蘇氏已絕封?!?/p>
img41國——《中國姓氏大全》:“古有己姓國img42(在河南唐河縣),國君名叔安,古稱img43叔安?!薄稘摲蛘?志氏姓》:“祝融(吳回)子孫分八姓,己姓之嗣img44叔安?!笔灏玻垲呿?代孫,己樊之后。
鬷夷——一作朡夷?!蹲髠?昭公二十九年》:“昔有img45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以服事帝舜。帝舜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濒i川,又名三鬷,在今山東定陶縣北,有三鬷亭,即董父封國,名鬷夷。
豢龍——《辭源》:“豢龍,傳說舜時有董父,能畜龍,有功,舜賜之曰豢龍[4],舊許州臨潁縣有豢龍城,相傳董父封邑?!被魁埑枪手罚诮窈幽吓R潁縣巨陵鎮東北。
參胡——即胡國?!锻ㄖ?氏族略》云,陸終之子,“次曰參胡,姓董,封于韓墟,為夏諸侯”。韓墟,韓國故都,在山西夏縣禹王鄉。
大彭——《中國歷史大辭典》
程國。
顓頊有兩個孫子重和黎,西周建立以后,重和黎的后代被封于程,并且建立了程國,后代以國為姓。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后來的夏國、楚國都是他的子孫
自商鞅變法以后,秦國打過哪些敗仗?
商鞅變法后,秦國給大家的印象似乎就是無敵于六國。但秦國也同樣被擊敗。下面就列一些秦國的戰敗記錄:
第一次戰敗:秦惠王時的齊秦桑丘之戰
桑丘之戰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的首次戰敗。當時齊國是齊威王末期。
桑丘之戰發生的原因是秦國在幫助魏國擊退楚國的進攻后,發現楚國準備攻打齊國,加上齊國和魏國、趙國等關系又變壞了,于是趁機出擊齊國。
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韓國、魏國,出軍攻打齊國。率軍之人不明。秦軍先是佯攻陽晉,然后南下直到齊國西南重鎮亢父。
齊國發現秦軍后,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軍,率軍出擊。匡章行軍到桑丘時,和秦軍相遇。雙方安營扎寨,準備來個決戰。
秦軍為了拉攏齊國人心,下令:
“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blockquote>又為了激勵將士戰心,下令:
“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可見當時秦軍對于擊敗齊軍,攻破齊都臨淄是信心滿滿!
匡章利用派使者去談判的空當,讓跟隨的士卒混進秦軍之中,作為內應。在幾次談判之后,匡章內外夾攻擊破秦軍。
最后秦惠王不得不派陳軫去齊國求和,以西藩之臣的身份自居。就是這次出使,陳軫才有了《史記》中所記錄的勸昭陽不要攻打齊國的事情。
桑丘之戰的影響:桑丘之戰后,秦、楚、齊三國相互不信任,總是擔心另外兩國結盟來對付自己,最后三國在嚙桑達成了會盟。這就是張儀的嚙桑之盟。
第二次戰?。汗?12年秦惠王時楚懷王的藍田之戰
很多人一定會奇怪,或者不不可思議——藍田之戰不是說楚軍大敗嗎?如何能夠說成是秦軍戰敗呢!
從表面上來看,是楚軍大敗,但以下五點能夠說明楚軍戰力強于秦軍,在實際上是秦軍被擊破:
1、丹陽之戰并非秦軍單獨擊敗楚軍,而是和韓軍共同擊敗的;
2、楚懷王能夠單刀直入到咸陽附近的藍田和秦軍決戰,那函谷關和終南山的險隘必然是被楚軍所擊破,否則楚軍如何能夠進入關中和秦軍決戰;
3、楚軍雖然被擊敗,但楚軍撤軍并非因為戰敗,而是因為韓國和魏國趁楚國空虛攻打。楚軍不是因為戰敗而撤軍,說明楚軍戰力依然存在,但取得勝利的秦軍還能繼續對抗楚軍嗎?要知道,六國合縱攻秦,從來都沒有進入過關中。雖然六國合縱有兩次是擊敗秦軍,但沒有進入關中攻打咸陽,就說明六國合縱軍后繼力不足。
4、可以清楚解釋秦武王什么要驅逐張儀但卻執行張儀所制定的策略。藍田之戰是秦國在商鞅變法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秦軍在關中作戰的戰爭。秦國奪取河西之地的戰爭不包括在內。藍田之戰就是因為張儀以六里誆騙楚懷王而引發的。秦國人自然把藍田之戰的責任推給張儀。
5、《秦本紀》竟然對于楚懷王舉全國之力在關中和秦軍決戰不予記錄,就有秦國史官遮丑的嫌疑。
丹陽之戰是秦、韓兩國聯合作戰的史料:
《秦本紀》:
“十三年,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正義】:滿,或作“蒲”。秦將姓名也。助魏攻燕?!?/blockquote>《樗里子列傳》:
“明年,助魏章攻楚,敗楚將屈丐,取漢中地。”第三次戰?。汗?98年孟嘗君組織、匡章率領的齊韓魏三國攻秦之戰
公元前299年,秦國在齊國孟嘗君擔任相邦的情況下,選擇和趙國結盟,為此孟嘗君辭職,逃出秦國。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組織韓國、魏國合縱攻秦。當時趙國和宋國是秦國的盟國;燕國和齊國是世仇;楚國因為齊、韓、魏三國合縱攻楚的垂沙之戰也不參與。聯軍到函谷關時,秦軍入關據守。從公元前298年持續到公元前296年,持續了2年的時間,聯軍才攻入函谷關,進入到秦國的鹽氏城。
秦國不得不割地求和。
第四次戰敗:公元前270年的閼與之戰
這是趙奢的成名戰,也是趙國擊敗秦國的首戰。大家都很熟悉,因為趙奢和趙括的緣故,因此就不詳細說明。此戰秦軍傷亡和逃散人數超過一半。此戰也是趙國決心在長平之戰與秦軍對抗的信心基礎。
第五次戰敗:公元前259——公元前257年的邯鄲之戰
長平之戰后秦昭王從自信變成了傲慢,不聽從白起的勸阻,一心想要攻占邯鄲滅趙。邯鄲之戰,秦國兵力在50萬左右,傷亡至少超過40萬。
雖然史記中沒有明確記錄秦軍戰敗,但:
1、李談3000敢死隊就能逼退秦軍30里:
“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2、作為秦軍攻打邯鄲的大本營汾城,曾經被魏楚聯軍所攻占。秦本紀:
“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龁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馀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攻汾城”一段話里出現三次汾城,更有攻打本來就是秦國土地的汾城記錄。即說明汾城曾經被魏楚聯軍攻占。
3、秦國的鄭安平在邯鄲之戰以2萬人投降趙國,這導致了范睢的下臺?!斗额×袀鳌罚? “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blockquote>第六次戰敗:公元前247年信陵君五國攻秦的河外之戰
這是信陵君在竊符救趙后,秦國猛攻魏國的背景下,信陵君組織的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
信陵君在河外(即今天三門峽市陜州區一帶)擊敗了攻打魏國的蒙敖軍,一直攻打到函谷關才停止。秦軍緊守不出,聯軍在相拒一個多月后才撤走。
第七次戰?。汗?33年秦王政時李牧的肥之戰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派遣桓齮在平陽擊敗趙軍,斬首趙軍10萬,擊殺趙將扈輒。后又派桓齮從太行山進入趙國,攻占宜安。
公元前233年,趙王遷急調李牧南下,李牧和桓齮在肥決戰。
此戰,桓齮的下場有三種說法:
1、楊寬認為桓齮,就是荊軻刺秦中的樊于期,即戰敗偷逃到燕國;
2、《戰國策》說是戰敗自殺;
3、《資治通鑒》說是奔還,即回秦國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于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封李牧為武安君?!?/blockquote>肥之戰,桓齮率領的秦軍,基本被殲滅。
第八次戰?。汗?32年李牧的番吾之戰
番吾之戰,沒有太多的記載?!囤w史記》只有一句: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blockquote>第九次戰?。汗?24年李信滅楚之戰
嚴格來說,李信20萬滅楚之戰的失敗,不是因為秦軍戰力不行,或者李信能力不足,而是由于在陳的昌文君在李信后方反秦,形成了后有昌平君之軍、從東方來的項燕軍、南有楚王郢都的楚軍的三面包圍之勢,逼迫李信和蒙敖不得不匆忙撤軍回防,給了楚王軍從后追擊和項燕楚軍路上伏擊的機會。
但敗了就是敗了!沒有話說。
綜述,
秦國在商鞅變法后,有9次戰敗,其中匡章、李牧兩次擊敗秦軍,信陵君參與或主導的也有兩次。楚懷王的藍田之戰充滿迷惑,李信之敗則是偶然性——昌平君的反叛。
秦軍每次戰敗都能逃脫被滅國的命運。這也是秦國能夠一統的重大原因——保存了實力。不像齊國,休養生息了幾十年都沒有能夠恢復過來。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任丘韓式服裝批發市場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任丘韓式服裝批發市場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