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臨近尾聲,但在流動性寬松的資金面和政策預期下,市場交投依然高漲。12月以來,公募機構預判顯示,機構資金、活躍資金及散戶資金有望形成合力,共同推動A股市場走出一輪跨年行情。特別是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疊加“兩重”“兩新”政策生效,為12月經濟形勢注入了積極的預期,企業盈利有望進一步修復,為市場提供了較為堅實的基礎,春季躁動行情存在提前開啟的可能性。公募分析進一步指出,歲末年初市場大多會呈現明顯的“價值搭臺,成長唱戲”特征,可提前布局景氣延續和困境反轉兩大方向。
市場逐步就“跨年行情”達成共識
所謂跨年行情,是指在每年年底12月到次年1、2月份期間,股票市場出現的階段性上漲行情。由于這期間恰逢春季,市場也稱之為“春季躁動”行情或“日歷效應”。但無論何種叫法,這種行情反映的均是市場對來年經濟基本面、政策面、企業盈利和市場流動性的良好預期。
據華夏基金統計分析,2014年至今的十年里,A股共出現了6次跨年行情。華夏基金引用的賣方數據顯示,2010—2023年里,A股春季躁動行情兌現率較高(僅2022年缺席),行情多在1月啟動但2月平均收益更好,平均持續時長約65天;歷次行情指數向上彈性差異較大,上證指數漲幅在5%—33%之間(平均漲幅為12.4%)。以股市的滾動3個月行情為例,上銀基金統計相關數據顯示,2005—2024年間,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收率為最高,同時期間上漲概率也較為突出,具備較為顯著的相對勝率。
究其原因,上銀基金認為,每年這個時候中國金融市場往往會存在基本面、流動性以及政策端的三重影響:首先,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次年3月有“兩會”,往往主題連貫,會較好地改善市場對政策刺激力度判斷;其次,年底屬于業績真空期,全板塊A股年報預告會在1月底披露,較低可能存在實質性的基本面多空消息,此階段市場會出現對盈利扭轉或超預期標的的反復博弈;另外,臨近歲末以及農歷過年,商業銀行面臨核心資本充足考核、企業面臨流動資金需求、居民有季節性消費習慣,且利率債發行已經過峰(集中在11月及之前),這個階段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往往較好。
針對今年情況,平安基金在近期預判中表示,在資金面和政策預期的雙重驅動下,機構資金、活躍資金及散戶資金有望形成合力,共同推動A股市場走出一輪跨年行情,港股市場也有望受益,春季躁動行情存在提前開啟的可能性。
另外,有市場分析人士稱,以11月27日的大漲為標志,A股逐步擺脫特朗普關稅沖擊的影響,再次向國內政策刺激邏輯回歸。進入12月,市場逐步就“跨年行情”達成共識,政策驅動開始壓倒特朗普交易,成為A股行情的主邏輯。
企業盈利有望進一步修復
雖然機構對跨年行情有較高預期,但本輪行情并不是簡單重復,而是有著與以往不同的背景和投資邏輯。
“本輪跨年行情在宏觀環境、政策背景與產業趨勢上均同去年有所不同。”富國基金分析稱,今年前三季度,實際GDP同比4.80%,名義GDP同比4.02%,國內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站在當前時點看,市場對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有較為積極的政策期待,屆時圍繞政策預期的博弈或將是市場的主要交易方向。
“今年12月的重磅會議將為明年的財政政策定下基調,包括赤字率、特別國債和專項債券等;而明年3月的重磅會議也將確定2025年的官方赤字率目標和預算總額。因此,當下至明年2月,正處于政策效果尚未驗證的階段,預期可能會持續升溫。”富國基金稱。
中歐基金認為,在海外不確定因素持續擾動下,市場對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期逐步醞釀。考慮到政策預期漸濃,市場交易熱度維持高位,此前積累的下行風險獲得了較好的釋放,后續市場行情展望偏積極。在2025年“兩會”前,市場對經濟刺激政策的期待很難出現降溫,但美國總統上任前,基于當前美國國內情緒政治需求,地緣政治風險可能持續干擾市場的上行趨勢。
平安基金認為,從全球宏觀環境來看,美聯儲當前正處于貨幣政策正常化推進的進程中,這一外部環境客觀上為國內政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間。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疊加“兩重”“兩新”政策生效,為12月的經濟形勢注入了積極的預期,企業盈利有望進一步修復,為市場提供了較為堅實的基礎。然而,在內需不振與外部壓力上升的雙重挑戰下,本月底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將對下一階段的政策方向進行明確部署,增量政策空間有望打開,進一步提振市場情緒,大盤有望在震蕩中繼續向上演繹。
采取啞鈴型配置策略
具體到板塊布局策略上,華夏基金認為,歲末年初市場大多會呈現明顯的“價值搭臺,成長唱戲”特征。四季度在政策穩增長預期帶動下,金融、消費、穩定風格表現較好;進入次年一季度,風險偏好抬升下,成長風格表現突出。從景氣角度看,歲末年初市場通常提前“搶跑”,預判選擇次年業績靠前的方向進行布局,主要包括兩個方向:景氣延續和困境反轉。
具體地,平安基金建議,投資者可采取“紅利高股息+科技成長”的啞鈴型配置策略。紅利資產因受到跨年險資“開門紅”資金配置的青睞,有望吸引更多增量資金,進一步鞏固其企穩態勢;同時,在潛在貿易沖突帶來的出口壓力以及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影響下,先進制造業中的尾部企業或將面臨淘汰,電子、新能源、汽車、機械等板塊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以期在這一輪即將開啟的跨年行情中捕捉更多的投資機會。
富國基金表示,產業趨勢上看,2024年以來海外AI應用層出不窮,AI為廣告、游戲等賦能顯著。國產AI應用亦日新月異,不少上市公司均對大模型進行了多次的更新迭代。產業趨勢上不斷有催化的AI應用端,也可能成為今年跨年行情市場資金關注的熱點。
華安基金絕對收益投資部高級總監鄒維娜認為,2025年預計市場會繼續維持寬松刺激的環境,為經濟回暖繼續提供良性健康的“土壤”,可聚焦有產業周期回升的領域;策略上采取均衡配置,在低周期、敏感性資產和順周期資產中找機會。可關注三大方向:一是成長板塊,科技方面關注AI軟硬件終端創新、半導體周期弱復蘇和國產替代加速帶來的共振機會;強調安全背景下的軍工行業可以維持中期配置;新能源景氣磨底,可挖掘結構性機會。二是周期和金融的配置價值,重點關注非銀和周期品的機會。三是醫藥中的創新藥和創新器械以及消費復蘇背景下的細分行業機會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