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主題為“科技金融,向新求質”的2024年第八屆金融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辦。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首席專家曾剛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從長遠看,探索新的產業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對國家長期發展至關重要。從國家層面看,將科技金融放在“五篇大文章”的第一位,凸顯了對科技創新引領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視。
“從國家層面看,科技金融聚焦于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不僅需要關心中小科創企業,還要關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痹鴦傉f道。
不過,曾剛表示,科技企業和一般企業有共性,也有差異,金融支持科技也因此存在一些難點。
曾剛分析,科技金融主要有以下五大痛點:一是科技企業具有高風險性,其技術和市場具有不確定性,并缺乏穩定的現金流,產品失敗率相對較高;二是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難以評估,輕資產的特性往往令其缺乏抵押物;三是科技企業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專業壁壘,金融機構在科技方面專業能力可能不足;四是金融機構融資周期與企業需求不匹配,金融機構的評估相對穩健,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融資規模、時效性可能都難以滿足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五是缺乏多元化的金融生態,風險投資和銀行聯動不足。同時,對科技發展的認知、政策的認知等都有可能對科技型企業的發展造成阻礙。
曾剛指出,對于上述難點,國家層面已經有諸多相應的安排,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就“如何理解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提出包括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在內的諸多重要政策思路;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其中也特別提到數字技術賦能科技金融,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服務效率,支持基于“技術流”信息的風險評估,建立科技金融風險監測模型等。
展望未來,曾剛指出,創新的關鍵之一在于構建科技企業的評估體系。他提出,科技金融應當劃分為兩大類別:中小科技企業應繼續采用現行的科創金融模式,而以國家實驗室為依托的科技創新則需要一套獨特的評估機制。目前,這些機制仍在不斷發展中;創新的第二個關鍵點是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產品服務體系,以滿足科技企業在初創、成長、成熟等不同階段的特定需求。盡管這一體系已初步形成,但針對成長期企業的評估方法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創新的第三個關鍵點是構建一個“金融+非金融”的生態圈。除了金融服務,法務、稅務等非金融服務對于企業的成長同樣至關重要。金融與非金融服務的結合能夠助力企業更全面地發展。未來,一個綜合化的服務生態圈可能會成為科技金融發展的新趨勢。
金融發展論壇是由澎湃新聞主辦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金融盛會。本次論壇由澎湃新聞主辦、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學術支持、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智庫支持。
澎湃新聞記者 林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