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微博
12月23日,2024習近平經濟思想年度論壇和科技—產業—金融協調發展論壇在上海財經大學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人民日報社《國際金融報》與上海財經大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院共同主辦,浦發銀行、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上海市產業科技金融協會、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提供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中國政府債務研究中心主任劉曉光,上海財經大學教務處處長、金融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朱小能,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科技產業金融部總經理董宣忠,博時基金首席投資官曾鵬,贊同科技CTO蒲云出席圓桌論壇,就科技金融如何向“新”而行這一話題展開探討。
圓桌嘉賓認為,科創產業的未來離不開金融力量的支持,在科技金融高速發展的同時,金融業還需應對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從而更好地服務科創企業的成長。
科技金融需突破諸多難點
“科技金融意義重大。”劉曉光表示,從戰略上要高度重視,因為這關乎金融業的興衰榮辱。他認為,從一段時期的“金融羞恥論”,到現在賦予金融更大的使命,原因是金融對科技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劉曉光認為,要在戰術上尊重發展規律,面對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銀行面臨的是能否承擔相關信息不對稱的高風險,能否解決風險分擔的問題。
劉曉光表示,當前對于整個金融體系而言,需要補充大量的風險投資或者私募股權投資的金融機構,因為這部分機構是直接面向科技創新的企業。
在補充此類機構的過程中,劉曉光認為,銀行體系應該更早介入,但初期要少投資,并持續觀察。“一旦技術相對成熟,要迅速地進行大量投資跟進,推進產業化、商業化,這應該是銀行現有體系所能做的”。
至于銀行體系如何介入風險投資,劉曉光認為,銀行內部要建立一道不會影響銀行系統穩定的“防火墻”,類似于風險投資部門。
朱小能表示,目前科技金融的發展非常迅速,已成為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但還面臨一些問題。
朱小能從五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其一,有效供給的不足。科技金融需要非常高風險的容忍度,一些有效供給的不足還來自信用擔保體系不夠完善。近幾年,政府在信用擔保體系上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政府以及民間信用擔保體系的建立,但還可以進一步完善,包括金融監管體系的建立。
其二,結構性錯配。在現有科技金融體系中,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對于結構性的動態調整,債權融資、債務融資、股權融資分配比例的調整,可能需要更好地進行調整。
其三,融資結構需要進行調整。
其四,科創企業發行的債券往往具有高風險,但缺少對高風險有容忍度的資本。
其五,需要平衡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邊界。
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優服務
董宣忠在論壇上分享了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去年推出的支持科創“從0到10”的金融方案。他表示,“從0到10”包含“0-1”“1-10”,是科技企業特別早期的階段,統稱“科創金融”。但目前大量的資金配置在“10-100”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產業金融”。
董宣忠指出,目前大家常討論的耐心資本不足,缺少長期資金等問題,大部分是集中在上述所提“科創金融”階段。
董宣忠介紹,上述“從0到10”的金融方案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漸進式創新的科技企業,通過商業銀行產品的創新,為之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一類是對顛覆式創新的科技企業,利用商業銀行生態的搭建,為這類企業提供更多的撮合生態服務,比如,商業銀行有大量的私人銀行客戶,希望他們能夠支持一些小而美的顛覆式創新科技企業,給這些企業提供一個穩定、不求回報、耐心的支持。此外,還會通過與政府、家族信托、龍頭企業的合作去開展撮合服務。
如何推進銀行的系統建設與科技金融結合,蒲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是產業融入層面,銀行系統的建設一定要想辦法融入產業中。比如,將銀行的服務從系統層面融入企業的經營中。首先,它能更緊密地了解企業的需求。其次,它能夠更好地根據企業經營的狀況,了解資金使用的趨勢,并且還能加強風險的管理。
二是服務協同層面,要實現多元化、接力式的服務。銀行的服務無論是在空間的多元化,還有在時間的接力式上,應該呈現一個體系化服務。這要求銀行提供的服務不能是單點式的,要加強體系性的結合。
三是建設治理層面,銀行等機構要更快速地提供創新的金融服務、金融產品,可在渠道中臺系統中將渠道、金融產品、客戶、合作伙伴四個方面的要素進行合并歸一。
四是前沿科技層面,充分利用技術去服務科技金融,比如,用技術手段讓資金去專項購買設備,避免資金的閑置浪費,保證用有限的資金實現更大價值的產出。
科技投資未來可期
對于科創產業未來的投資前景,曾鵬持樂觀態度。
曾鵬表示,首先,從宏觀環境上看,2025年將是3年來科創產業投資的較好時機,科創產業在全市場所有行業當中有望大放異彩。從9月下旬以來召開的一系列會議看,領導層在經濟政策基調方面有明顯轉向:時隔14年重提“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同時還要配合“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在我們的框架中,‘雙擴張’組合意味著流動性和基本面有望雙重改善,在歷史上從來都伴隨著樂觀氛圍。而在此環境當中,科技股有望表現突出,由于其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商業模式的先進性,再疊加業績端的改善,有望實現業績和估值的雙重擴張。如果橫向比較,科創指數在各大指數中已經連續4年表現不佳,也已經構筑了比較堅實的底部,在樂觀行情當中或許具有相當強的反彈動能。”曾鵬表示。
其次,曾鵬認為,從產業方向看,應結合科技產業趨勢和國家政策方向,把國產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科創50、科創100、科創200的指數構成看,半導體、新能源、創新藥、計算機幾大行業加總占據超過七成的比例。
對于如何尋找科技細分賽道,曾鵬認為,應該把握“雙低”,即“新技術滲透率低”和“國產化率低”。“新技術滲透率低”預示著產業發展空間大,“國產化率低”則意味著未來潛在業績彈性大。未來同時具有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核心技術將越來越收斂,具有核心技術能力的上市公司也越來越稀缺。這些技術主要分布在AI、半導體先進制程、量子計算、新型腫瘤藥物等方向。
曾鵬表示,科創板明年將度過第6個年頭,有望從百花齊放、萬紫千紅走向強者恒強、龍頭凸顯的發展階段。
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當下全球已經邁入數字時代,在人工智能(AI)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其應用已滲透到金融領域的眾多場景中,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使用風險。對此,劉曉光認為,可以把AI看作改造世界的機遇,但需要制定一個全球共同的風險標準。
“科技金融要以人為本。”朱小能表示,要利用好AI工具賦能金融創新,從而更好地服務科創企業。同時,監管機構要以人為本,通過對科技的使用,更好地對整個金融市場開展監督管理。
“每一個突破性技術的誕生,都會面臨倫理的問題,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董宣忠認為,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必須遵守法律,做好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盡量避免產生倫理問題的負面效應,讓人工智能更健康地推動金融服務創新。
蒲云表示,一定要管理好人工智能的使用,要加強人對代碼的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