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微博
如果將科技—產業—金融比作一輛汽車,那么科技是引擎,產業是車身,金融就是燃料和潤滑劑。這無疑是一輛能將國家經濟駛向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的汽車。
但要打造這樣一輛車,并非易事——科技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錢從何來?金融機構對科學技術理解不足,如何給技術定價?科技追求前沿突破,產業希望量產落地,金融謀求投資回報,三方利益訴求不同,如何讓三方都叫好,實在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大難題。
12月23日,2024習近平經濟思想年度論壇和科技—產業—金融協調發展論壇在上海隆重舉辦。本次論壇由人民日報社《國際金融報》與上海財經大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院共同主辦,浦發銀行、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上海市產業科技金融協會、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提供支持。
來自政府、科技、企業、金融和學界等各領域的人士圍繞“科技—產業—金融協調發展”這一主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他們的回答是:協調發展是解題之道,1+1+1>3是解題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以下三問。
一問:為何必須協調發展?
協調發展是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
科技、產業、金融三者的協調發展,既是協調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意,又是我們經濟發展中的當務之急。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在確定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中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會議指出,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馬宏偉,上海財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劉元春出席本次論壇并致辭。他們表示,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我們應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凝聚各方力量,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高效協調發展,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如果將科技—產業—金融比作一輛汽車,那么科技是引擎,產業是車身,金融就是燃料和潤滑劑?!比A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吳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者的交叉和創新發展,既促進了三者的互融互通、共同進步,也催生了新科技、新金融、新產業等新業態、新動能,最終達成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高水平繁榮。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告訴記者,科技—產業—金融是以產業為中心,聯接科技、金融于一身的有機整體。三者協調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構建良性經濟生態的必然選擇。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壽福在受訪時表示,科技創新是手段,產業升級是目標,金融支持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必須協調發展。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和驅動力,將重塑產業發展模式,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研究員周茂華對記者表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推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體系的不二之選。提升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能力與質量,有助于緩解金融科技創新融資難題,促進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加快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與元件方面突破,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我國產業經濟轉型升級。
“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在于把握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立以實體經濟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從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睎|北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張超越表示,科技創新的加速,需要金融資源賦能。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等投資渠道的形成有助于增強資本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體系的現代化轉型。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被置于戰略高地。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記者表示,科技金融賦能企業發展,企業的發展又會推動產業的進步,科技、金融、產業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唯有從全局出發,以協調發展為目標,推動科技、產業和金融形成有機聯動,實現共同發展。
二問:協調發展難點痛點何在?
“科技—產業—金融”形成良性循環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過程中,科技、產業、金融三者實現協調發展并非坦途。
“我將科技分為兩個方面:科學和技術。知道既有的科學理論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這是技術。科學則是探索未知?!敝锌圃和饧菏棵庸庠诮邮鼙緢笥浾卟稍L時說。
科技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又離不開金融支持,因此,科技、產業、金融協同發展的一大難點便是:錢從哪里來?
由于科技創新具有較高風險和不確定性,需要更多能承受高風險的資金,但國內目前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貸款的多是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機構,而這類機構提供的是更偏向于獲得穩定現金流的“短錢”。
“近年來,我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持續加大,但仍存在資金配置不均衡,金融供給與創新主體金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比珖f常委周漢民表示。
在潘向東看來,目前科技、產業、金融三者之間的資源錯配問題尤為突出,“金融資本往往偏好短期高回報領域,忽視科技研發與產業轉型所需的長期資金。這不僅影響了科技創新的持續性,也制約了新興產業的培育與傳統產業的升級”。
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中國政府債務研究中心主任劉曉光在本次論壇上表示,當前對于整個金融體系而言,需要補充大量的風險投資或者私募股權投資的金融機構,因為這部分機構是直接面向科技創新的企業。上海財經大學教務處處長、金融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朱小能在論壇上指出,當前關于科技金融的融資結構需要進行調整。
伍超明指出,國內直接融資市場發育不足,對科創企業的融資支持有待加強,鼓勵金融支持科創的政策體系也亟待完善。
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會議強調,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這是“耐心資本”這個專業金融術語首次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被提及。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向記者分析稱,要想解決缺乏“耐心資本”和“長期資金”這一問題,需要從政策支持、資本市場改革、金融機構創新以及社會資本引導等多方面入手,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資金支持體系。
曾剛舉例稱,政府可以設立國家級或地方級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進一步完善科創板、北交所等服務科技企業的資本市場,降低科技企業上市門檻;吸引海外長期資本進入中國科技創新領域;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開發適合科技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通過政府、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合作,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等。
短期資本也有望轉化成耐心資本。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告訴記者,這需要讓投資者看到三個條件:一是投入與產出之間的不確定風險有人承擔;二是預期可觀的回報能夠足以對沖時間成本或者風險;三是該科技創新作為一種公共服務或產品短期內不需要考慮商業回報,投資者不需要承擔激勵約束的考核。
不止是資金需求方面臨困境,資金提供方也有緊迫感——伴隨科技、產業、金融加快融合,科技創新對金融業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與運營模式也帶來顛覆性改變。
浦發銀行副行長康杰指出,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主要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由原來銷售驅動型模式轉變為回歸價值創造;二是對于商業銀行而言,科技金融已由一道“選答題”變為“必答題”;三是銀行需將自身打造成“超級鏈接器”,具有更多鏈接實際資源的能力,即更快鏈接到懂得產業、技術、市場趨勢等資源的能力。
除了尋找資金面臨難題外,協調發展的另一大難點是,科技、產業、金融各方因利益和訴求的不同,會在三者之間產生信息不對稱和認知差異,進而導致推進遇阻。
曾剛認為,這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對科技創新的理解不足,產業界對金融工具的運用能力有限,科技界對產業和金融的需求缺乏敏感性。
“目前科技、產業和金融部門對‘創新’的理解很多時候并不一致。”徐壽福告訴記者,“無形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價值評估難題仍未解決。無法準確評估科技創新成果的市場價值,不僅無法發揮價格機制的資源配置功能,而且難以在科技、產業和金融部門形成清晰的產權關系,繼而阻滯科技、產業和金融的協調發展。”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韓文龍向記者表示,在協同層面,科技、金融、產業三方信息不對稱以及溝通對接平臺的缺失,容易導致資源錯配問題,加之政策協同性不足,難以形成合力推動協同發展。
推動科技發展的另一大難點還在于如何支持科研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向記者表示,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隊伍,但也需要從項目開始到產品投入市場能無縫參與的金融資源支持。
趙錫軍指出,目前科研實驗室的資源多來自國家財政撥款,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是吃“財政飯”,屬于體制內。這與市場上需要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機制,一個是金融平臺,另一個是財政平臺,二者存在明顯的平臺“錯位”。
目前國內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如地方財政部門出資建立政府引導基金或科創基金等平臺,吸納社會資金,將募集到的基金投資給科研隊伍;同時,允許體制內的研究機構和市場上的研究隊伍聯合成立一個研究平臺,來共同承擔研發任務。
趙錫軍表示,如果承擔了市場化的研究任務,接受了市場化的金融資源,也相應地也承擔了更多市場化的風險,那么,其考核和激勵等相關機制就要按市場化運行的規則運行。
三問:協調發展路在何方?
盡管當前“科技—產業—金融”協調發展面臨不少難點和痛點,但這也意味著未來還有更多想象的空間。
曾剛針對上述提及的難點和痛點,提出了五點發展建議:一是建立“科技—產業—金融”協同機制,通過政府引導,搭建科技、產業和金融的對接平臺,促進三方資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科技、產業和金融政策的聯動性,推動政策從分散化向系統化轉變。三是優化資本市場環境。四是提升企業自身能力。五是加強國際合作與提高競爭力。
徐壽福表示,未來要發揮政府在多部門協調中的作用,打破科技界、產業界和金融界的信息藩籬,推動各行業對創新的認知更新。要盡快推動無形資產評估體系和方法的研究與發展,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優化評估流程,提升評估準確性和效率。此外,還要適時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保護科創活動和成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趙錫軍認為,未來科技創新的發展要以人為本,其次才是錢。未來要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建設更多有創新思維和研究潛力的人才隊伍,這才是“科技—產業—金融”協調發展的根本,科技金融產業才能夠長久發展。如果沒有人,光靠“燒錢”不一定能“堆”出東西來。
“讓全社會建立共識,未來科技、產業、金融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能力基礎上的,不怕做得晚,就怕不做、不動。”趙錫軍表示。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力量不可小覷,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曾剛認為,人工智能為“科技—產業—金融”的協調發展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和發展潛力。
“它不僅能夠提升科技創新效率、推動產業升級,還能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三者的深度融合。同時,AI技術還催生了許多新興產業和商業模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曾剛表示。
魏鳳春認為,隨著制度的完善,“科技—產業—金融”的協調機制會很好地激發企業家的創造力。在此基礎上,以人工智能為主要代表的技術將會在不同領域的協調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