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1月8日,成都銀行發布了關于實施“成銀轉債”贖回暨摘牌的第八次提示性公告。
公告提示,截至2025年1月7日收市后,距離成銀轉債的最后交易日(1月23日)僅剩12個交易日,距離最后轉股日(2月5日)僅剩15個交易日。《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發現,當前市場存續的13只銀行可轉債轉股率普遍較低,超半數轉股率不足0.01%。
受訪專家指出,銀行可轉債轉股率受到股價低迷、轉股條件限制,及發行規模與剩余年限等多個因素影響。未來,銀行可轉債的發行規模可能會繼續壓縮,但隨著市場好轉,其投資價值或將重新被挖掘。
銀行可轉債轉股率分化
據悉,成都銀行股票自2024年11月7日至2024年12月17日的連續29個交易日內,有15個交易日不低于成銀轉債當期轉股價格12.23元/股的130%,已觸發有條件贖回條款。自2025年2月6日起,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摘牌。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市場存續的13只銀行可轉債2024年度轉股情況已陸續披露完畢。除成銀轉債外,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發行的兩只可轉債也即將到期。從轉股率來看,13只銀行可轉債分化明顯,多只未轉股比例超過99.99%。
其中,成銀轉債的轉股率最高,隨著到期日臨近,這只可轉債的轉股進程也在加速。公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計已有人民幣71.57億元成銀轉債轉為A股普通股,占成銀轉債發行總量的比例為89.47%,未轉股部分余額約8.42億元,占比10.53%。記者查詢東方財富Choice最新數據發現,截至2025年1月7日,成銀轉債未轉股余額又減少近5億元人民幣,僅剩余約3.64億元,占發行總量的比例為4.55%,轉股率已超95%。
將于2025年3月4日到期的中信轉債轉股率也不低。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信銀行發行的400億元中信轉債已有329.66億元轉為該行A股普通股,其中,去年四季度有高達51.92億元的可轉債轉股。截至今年1月7日,中信轉債未轉股余額約為68.91億元,占發行總量的比例為17.23%。
值得注意的是,現存的六成銀行可轉債未轉股比例高于90%。其中,紫銀轉債、上銀轉債、青農轉債、興業轉債、重銀轉債、常銀轉債和浦發轉債的未轉股比例均在99.99%以上,轉股率不足0.01%。
“銀行發行可轉債,主要目的是為了補充一級核心資本。”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轉股率低則可能為銀行補充一級核心資本帶來難度和壓力。同時,在較大的存續規模影響下,銀行的償付壓力也會相應增大。”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曾衡偉表示,可轉債股率低對于銀行與投資者都是不利的。銀行資本壓力難解、財務負擔加重,股價低迷影響市值管理。投資者則會錯失股票增值收益,僅獲得債券利息,并且將面臨到期兌付風險。
未來投資價值或提升
未來四年內,市場上現存的13只銀行可轉債將全部到期,結合當前各家可轉債未轉股的比例來看,上述銀行面臨的壓力依舊不小。
除了即將到期、加速發力的成銀轉債和中信轉債外,浦發轉債剩余期限已不足一年,尚有99.9971%未能轉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下同)。紫銀轉債和青農轉債分別將在2026年7月和2026年8月到期,未轉股比例分別為99.9907%和99.994%。2027年則有上銀轉債等5只銀行可轉債將到期,而除南銀轉債和蘇行轉債外,其余3只的未轉股比例同樣超過九成。
為何銀行可轉債轉股壓力整體較大?在曾衡偉看來,銀行可轉債轉股率受到股價低迷、轉股條件限制,以及發行規模與剩余年限等多個因素影響。
“銀行可轉債轉股率低,一是受股價低迷影響,導致轉股溢價率高,投資者轉股動力不足。二是轉股條件嚴格,下調轉股價受限,強贖條件難以滿足。”曾衡偉分析指出,“此外,銀行可轉債發行規模大,轉股壓力大,剩余年限短則轉股訴求強,但條件未達到亦承壓。”
記者注意到,2024年12月9日,紫銀轉債轉股價格觸發向下修正條款。當日,紫金銀行發行公告稱,鑒于紫銀轉債距離存續期屆滿尚遠,綜合考慮公司的基本情況、股價走勢、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以及對公司長期穩健發展與內在價值的信心,為維護全體投資者的利益,公司董事會決定不向下修正“紫銀轉債”轉股價格。
“可轉債的轉股價不可低于每股凈資產,而上市銀行股價普遍處于‘破凈’狀態,通過下修轉股價觸發強贖或提高轉股的性價比也會受限。”賀金龍指出,“根據過往經驗,上市銀行也可引入其他戰略投資者增持可轉債后轉股,從而緩解到期兌付壓力,提升轉股率。”
曾衡偉建議,為提升轉股率,上市銀行可多管齊下。首要的是提升股價,通過改善經營業績、增強投資者信心等方式吸引轉股。同時,優化轉股條件,合理調整轉股價,注意平衡股權稀釋風險。
2023年以來,銀行可轉債發行進入空窗期,現存量也因到期或觸發強贖而減少。未來,銀行可轉債可能面臨怎樣的局面?
曾衡偉指出,展望未來,銀行可轉債轉股率有望得到改善,經濟穩步復蘇、宏觀政策扶持、銀行板塊估值修復,將助力降低轉股溢價率。
“但銀行可轉債的發行規模可能會繼續壓縮,受監管審慎態度影響,新債發行少,現有可轉債到期或強贖退出,銀行可轉債總體規模將縮小。”曾衡偉分析道,“盡管如此,銀行可轉債作為重要融資工具和投資品種,市場關注度仍將提升,特別是在市場行情好轉、銀行股估值修復之際,其投資價值或將重新被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