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顧夢軒 夏欣 廣州 北京報道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各家基金公司為了沖規模可謂“各顯神通”,有的大力發展權益基金,有的借勢指數基金,有的則利用傳統優勢發展固定收益類基金。
《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Wind數據統計發現,在“9·24”行情的助力下,多數基金公司在2024年實現了規模增長,198家基金公司在2024年實現規模增長的有148家,占比74.74%。少數幾家則規模下滑,規模下滑超過100 億元的有5家。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代景霞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影響基金公司規模增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基金公司的口碑和市場知名度、產品線的豐富程度和投資策略的多樣性、旗下基金業績表現、銷售渠道的拓展和客戶服務質量、市場環境等,這些因素會綜合影響基金公司規模增長。“其中,旗下基金業績表現是最關鍵的因素。因為無論品牌建設、銷售渠道拓展還是策略多樣性等其他因素多么有吸引力,如果基金公司不能長期持續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回報,投資者最終不會選擇或持續持有該公司的基金產品。”代景霞說。
中型基金規模猛增
2024年,基金公司的規模戰打得如火如荼。Wind數據顯示,2024年,基金公司規模前三名分別是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和廣發基金,這三家基金公司已經連續兩年穩坐前三位置,管理規模分別為20066.14億元、16778.07億元和14645.67億元;2023年的第四名天弘基金下滑到第五名,2023年的第五名南方基金前進至第四名;博時基金和富國基金也是連續兩年分列規模第六和第七名;2023年的第八名招商基金跌出前十,位列第十三位,嘉實基金、匯添富基金、鵬華基金則依次上升一位,分列第八至第十。
如若從基金公司規模增量排名來看,幾家中型基金公司2024年的規模增長較為明顯。例如,華泰柏瑞基金增長3028.79億元,增幅81.03%;永贏基金增長1254.87億元,增幅34.9%。
拆解基金公司的規模貢獻基金種類,記者發現,各家基金公司實現規模增長的方式各不相同。一些資歷比較老的頭部基金公司依然可以通過貨幣基金來實現規模的增長,而一些成立時間不長的基金公司則依靠大力發展權益基金以及指數基金的方式實現“彎道超車”。
記者注意到,多家頭部基金公司在2024年不僅大力發展主動權益基金,更是借助指數基金發展的“東風”,實現了指數基金和ETF的規模增長。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基金公司想要發行ETF,第一要有合規資質。基金公司需獲得相關監管部門審核批準,確保具備管理ETF的合規能力和經驗,方可發行ETF。第二要有一定的資產規模。ETF的資產規模需要達到一定標準,確保有足夠的初始資金,以保證基金的正常運轉。第三要有投資策略與技術支持。ETF基金需要制定明確的投資策略和投資目標,基金公司需要具備一定的市場研究能力以了解市場動態和投資者需求,從而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ETF產品。“此外,需要有相應的技術系統和團隊來支持基金的日常運作和管理。”該人士表示。
在2024年的規模排名中,華泰柏瑞基金從2023年的24名上升到2024年的15名。值得一提的是,其規模增長并不依靠某一類基金的發展,而是“多點開花”。Wind 數據顯示,2024年華泰柏瑞基金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QDII、指數基金以及ETF方面均有不同程度規模增長。
對于華泰柏瑞基金的規模增長,天相投顧基金評級中心有關人士表示,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市場極端行情助力。2024年9月24日以來,隨著一系列國家相關政策的頒布,A股直線拉升。在此期間,大量投資者通過申購指數基金,參與市場交易,公募基金規模大幅上漲,2024年三季度末我國公募基金規模突破32萬億元,華泰柏瑞基金的指數基金規模也隨之大幅上漲,突破4000億元。第二,被動指數基金勢頭強勁。近年來,投資者的市場投資偏好也發生了變化,逐漸由主動權益基金轉向被動指數基金,尤其是指數型ETF。這種趨勢也推動了華泰柏瑞基金旗下ETF產品的規模增長。其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基金規模的增長對其整體規模的提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根據天相投顧數據,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為3975.46億元,較上季度增長1857.27億元,增幅為87.68%。
業績支撐規模
作為基金公司規模增長的關鍵因素,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和業績表現一直被投資者關注。記者在查閱海通證券提供的《基金公司權益及固定收益類資產業績排行榜》之后發現,基金公司業績和規模確實有一定的相關性。
從海通證券提供的統計數據中,記者發現,2024年規模下滑較為嚴重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業績多數不理想。如規模下跌最大的華富基金,根據海通證券提供的《基金公司權益及固定收益類資產業績排行榜》,其最近一年權益基金收益率為-6.34%,在16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153。倒數第四名的光大保德信基金,其最近一年權益基金收益率為-2.42%,在16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132。
Wind數據顯示,在華富基金47只主動權益基金中,2024年全年業績為負的有32只,占比68.09%。其中,業績最差者是華富健康文娛C份額,同類排名2231/2255。
“基金公司規模增長最關鍵的因素體現在投研能力上。”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鐵牛指出,投研能力是提升基金業績和服務質量的關鍵,也是贏得投資者信任的重要因素。基金公司的產品是否獲得渠道持續推廣,是否可以獲得投資者的長期買入和持有,是否可以持續提升品牌影響力,最終核心因素還是體現在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上。
但從另一角度,基金公司規模和短期業績其實并未呈現出完全的正相關關系。
例如,基金公司規模前十名的收益率雖然不差但其實并不突出,這些基金公司的權益基金最近一年收益率雖然多數為正,但排名卻不靠前,有的甚至還為負。而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最近一年的基金收益率卻很可觀。例如,最近一年權益類基金收益率前十名基金公司均為中小基金公司。如華潤元大基金,最近一年權益類基金收益率為27.99%高居榜首。但值得一提的是,華潤元大基金在2024年的基金整體規模還下跌了66.63億元。
對此,代景霞指出,一般來說,當基金公司的業績表現良好時,如旗下多只基金的凈值持續增長,且在同類基金中排名靠前,往往就會吸引投資者的資金流入。但大型基金公司經過多年的市場運作,已經在投資者心中樹立了較為牢固的品牌形象,而且大型基金公司產品線比較豐富,旗下產品策略也比較多樣化,能夠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加上較強的銷售渠道拓展能力,使得大型基金公司往往能夠吸引大量投資者參與,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從而大幅擴大管理規模。相比之下,小型基金公司成立時間較短,品牌認知度較低,而且由于資源有限,產品種類相對較少、渠道拓展能力也較弱,即使小型基金公司的某些基金業績不錯,也很難吸引更多投資者,從而限制了規模的發展。
湘財基金有關人士指出,一家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非常重要,從長期來看,投研能力是一家基金公司規模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石”。然而,投研能力能否轉化成穿越周期的優異業績,短期會受到外圍多重因素的影響,未必能夠直接、快速轉化成規模增長。此外,一些績優中小基金公司之所以規模增長困難,與其品牌影響力、渠道話語權乃至行業格局等因素相關。顯然,優異的業績只是一家基金公司規模增長的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