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行發布公告稱,2019年11月20日,該行發行了10年期固定利率規模為300億元人民幣的二級資本債券,并于2019年11月22日發布了關于二級資本債券發行完畢的公告。根據該期債券募集說明書相關條款的規定,該期債券設有發行人贖回權,發行人有權在該期債券第五年末,即2024年11月22日贖回該期債券。截至公告日,該行已行使贖回權,全額贖回了該期債券。
根據中國銀行2019年公告,上述債券為10年期固定利率債券,票面利率為4.01%,在第5年末附發行人贖回權。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11月以來第二家公告贖回債券的國有大行。不過,兩家銀行債券品種不同。11月18日,中國建設銀行發布《關于境內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以下簡稱“永續債”)贖回完成的公告》稱,該行于2019年11月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規模為400億元的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截至公告日,建行已行使贖回權,完成了本期債券的全額贖回。同時,建行已獲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出具的對贖回無異議的復函。
界面新聞查閱建設銀行2019年公告,該債券前5年票面利率為4.22%,每5年調整一次,在第5年及之后的每個付息日附發行人有條件贖回權。
有券商研究員對界面新聞表示,銀行選擇贖回二級資本債券或永續債,通常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銀行盈利能力穩健、資產質量較好;二是資本水平在贖回債券后仍然能滿足監管要求,三是再融資工具更優。
以二級資本債為例,目前銀行二級資本債主流發行期限為“5+5”,在到期前五年,計入二級資本的本金每年衰減20%,若不提前贖回,補充資本的效果會逐年遞減。也正是因為如此,商業銀行通常會提前贖回再增發。
商業銀行資本可以大致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三類,其中,普通股、可轉債是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主流工具;優先股、永續債是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工具;混合資本債和二級資本債是補充二級資本的工具。
“由于今年宏觀利率不斷走低,提前贖回后新發債券能夠直接降低發債主體的融資成本。”前述分析人士認為。例如,8月19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已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第一期)” ,發行規模為300億元,采用分階段調整的票面利率,每5年為一個票面利率調整期,前5年票面利率為2.35%。
對比2019年建行發行的永續債利率,盡管發債主體評級和債券評級有所不同,利率仍明顯下降。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發行規模超過了1.5萬億元,較去年全年的增幅為34%。其中國有大行占比過半。
這是因為TLAC(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總損失吸收能力)監管要求將于2025年1月1日起生效,對于已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的國有大行來說,在滿足巴塞爾協議III的同時,還要滿足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加權比率不低于16%的要求,這無疑增加了今年大型國有銀行的資本補充需求和壓力。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認為,一方面,“二永債”利率呈下行態勢,未來仍是商業銀行以較低成本補充資金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未來“二永債”的集中到期規模較大,銀行有續發“二永債”補充資本的需求。展望后市,預計“二永債”將保持較高發行規模。